惠红网
文 | 果冉多
声明: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,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,请知悉。
2025年9月,美国中西部的田野上,大豆已经成熟,却无人问津。芝加哥期货市场上一片哀鸿,价格跌破五年来最低点。
特朗普在白宫门前高举“让美国再次伟大”的旗帜,似乎还没意识到,这一次,他亲手点燃的关税战火,正烧向了他最忠实的选民群体——美国农民。
而在地球另一端,中国港口上卸下的一船船来自巴西的大豆,正源源不断地补上原本属于美国的市场份额。
半年之前,特朗普掀起关税战的那一刻,或许他万万没有想到,中方的反制来得如此直接、精准、致命。
回到这场冲突的起点惠红网,2025年初,特朗普重新入主白宫不久,便急不可耐地启动了新一轮对华高额关税措施,一如他在2018年第一次打响贸易战时那样,声称要用“美国制造”压倒中国制造,用关税“迫使”中方让步。
可惜这一次,中国没有再陷入防守,而是迅速出手反制,明确宣布停止从美国采购大豆,并大幅增加了对南美市场的采购力度。
到9月,中国进口大豆总量的95%已经来自南美,而美国的份额为零。要知道,去年同期,美国还向中国出口了1200万吨大豆。
从1200万吨到零,这不是一个数字的变化,这是一个市场的消失,是一个产业的断层,是一个政治账本上无法忽视的“爆雷”。
美国农业州,是特朗普“MAGA”口号最响亮的地方。Iowa、Illinois、Indiana,这些中西部州不仅是大豆主产区,更是共和党铁杆支持者的聚集地。
特朗普靠着这些红州起家,而如今,正是这些州的农民在为白宫的一纸关税承受代价。美国大豆协会主席拉格兰在接受采访时几乎没有掩饰他的愤怒。
他指出,美国大豆年产量的四分之一本应出口到中国,而到9月,往年应有8%-9%的产量已经完成对华出口登记,但今年,订单为零。
没有订单惠红网,就没有收入。而此时正值美国大豆的主销售季,错过了,不仅意味着价格暴跌,更是全年收益的断崖式缩水。
相比之下,巴西和阿根廷却笑得合不拢嘴。中国的订单如潮水般涌向南美,仅10月的装运量就高达740万吨。11月预订的100万吨中,美豆仍未入列。
结果就是,芝加哥价格暴跌,巴西价格飙升。市场从来不讲政治,只讲供需。特朗普可以在讲台上高喊“中国偷走了我们的工作”,但农民们只看得见堆在仓库里烂掉的大豆和银行账单上的空白。
中美大豆贸易并非新事物。早在2016年,美国还占据中国大豆进口市场的41%,是当之无愧的第一供应国。但从2018年第一次贸易战起,中方就开始着手“去美化”供应链。
而2024年,美豆在中国市场的份额已跌至20%。如今,在特朗普的再度挑衅下,这一数字已几近归零。贸易结构一旦重构,恢复的难度将远超想象。
中国已建立起完整的南美采购体系,从港口对接、物流调配、信贷安排到贸易保险,形成了稳定的替代链条。这不是一朝一夕可以逆转的。
即使未来中美关系和缓,美国也很难再收回那已被他自己亲手打碎的市场份额。而特朗普政府显然还沉浸在过去的幻觉中,试图用补贴来“安抚”愤怒的农民。
2018年贸易战爆发时,美国农业部推出了120亿再到160亿美元的“市场促进计划”,试图用支票替代市场。但那一次尽管勉强稳住了局面,结果却是中国坚定了转向南美的决心。
2025年,特朗普政府又想故技重施,可惜这一次,市场已经不再等他。农民们不是傻子,他们会种地,也会算账。他们知道,补贴是一次性的,而市场是持续性的。
今年的损失不止是收入,更是未来的希望。当他们看到南美国家趁势而起,把原本属于美国的份额变成自己的“新常态”,当他们看到中国一边稳供应、一边促多元,反倒在贸易战中保护了自己的消费端,他们就明白了一个朴素的道理:政治口号不能当饭吃。
回看过去半年,特朗普的算盘打得很响。他以为重启关税战能逼迫中方让步、重建美国制造业、稳住国内支持率。他没想到的是,中方没有硬碰硬,而是精准出击,避其锋芒,直取要害。
贸易战不是零和博弈,更不是谁喊得响谁就赢。它的本质,是供应链的再构,是市场信任的重建。这场冲突中,中国不仅稳住了大豆供应,还通过南美订单,成功压降了价格波动。
与此同时,美国却在自我孤立中失去了原本属于自己的市场,甚至连定价权都让了出去。这一切,正在被美国国内越来越多的人看清。
农民组织、州政府、贸易协会,纷纷向白宫施压,要求重新评估这场“代价极高的博弈”。而特朗普似乎仍沉浸在“贸易战能够赢”的陈旧幻想中,继续在竞选集会上兜售他的“强硬外交”。
但现实是,赢的人不是他,而是那些用订单说话的国家。半年时间,足以改变一个产业的命运,也足以验证一场政策的成败。
而这一次,失败的不是中国的“韧性战略”,而是特朗普的“强硬战术”。当秋风吹过爱荷华的田野惠红网,豆农们望着无人问津的收成时,他们或许会想起,自己曾投出的那一票,是怎样在半年后变成了一纸沉重的代价。
恒正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